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速递

校园速递

“拍课”时代,莫拍了笔记丢了课堂 ——思政部郑维铭教授谈他的自制笔记本

    编者按:面对大学课堂上琳琅满目的数据公式,大片的文字案例分析,你还拿笔做笔记吗?随着手机拍照功能的不断增强,用手机拍课件成了大学课堂的一种时尚。高科技时代,手机拍照真的能取代纸笔记录吗?近期,两本厚厚的、边角有些发黄的自制笔记本照片在广商学生的朋友圈“疯转”,令当今无数学子为之汗颜。这是我院思政部主任郑维铭教授大学时期的笔记本。笔记的字体大气流畅、内容系统完整,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承载了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术精神。笔记让人惊艳的同时,也令人反思,曾经需要奋笔疾书的课堂“笔”记,如今逐渐成了课堂“拍”记。大学生,到底更需要“拍记”还是“笔记”?本报记者专访自制笔记的主人郑维铭教授,一起走进他的笔记故事。
 
大学“拍课时代”惊见自制笔记本
    谈起“晒”自制笔记的初衷,郑教授说:“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怎么做笔记,当我说‘请大家做记录’时,班里一大半学生拿起手机 “咔嚓、咔嚓”拍下就完事了。”他觉得手写笔记对学习的记忆和理解更有帮忙,更能体现学习初心。他决定把自己大学时期的笔记拿出来让学生看看,希望激励学生积极动手做笔记。于是,自制的课堂笔记本就这样走进了我们课堂。关于这两本让学生“汗颜”的笔记本,郑教授轻松一笑:“那个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很难买到封皮厚实、质量好的笔记本,大学生都会自己制作,只有自制的才能保存长久。”这种认真的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思政部主任郑维铭教授谈自制笔记本​
 
手写笔记蕴含学术钻研精神
    笔记本外皮泛黄、年代感十足,但封面苍劲有力的几个毛笔大字清晰可见,里面章节标题、主讲老师等课堂内容十分完整系统,记录内容旁边还有红色的批注。郑教授说,课堂上老师讲课内容很多,做笔记速度要快,因此笔记字体需要连贯,他初中开始练的书法就派上用场。可惜现在的学生鲜少练书法。“当年我的做笔记能力好些,其他同学下课都找我核对笔记,查漏补缺。我们同学对笔记的描述有这么一句话: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可见笔记是当年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然而现在学生当中自觉手写笔记的没几个。”
    郑教授回忆他的学生时期,如果授课老师讲错,学生会当场提醒,如果听不清楚老师讲话,学生也会课堂上重问,学生间经常课后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这种融洽积极的学习氛围,熏陶培养了那个年代大学生的学术钻研精神。
两本笔记字迹刚强有力,散发学术魅力
 
手写渐行渐远,莫拍了笔记丢了课堂
    为何如今大学生在课堂“懒得”做笔记?郑教授认为现在的学生受两种环境影响:第一是网络和电脑。过于依赖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弱化很多基本技能,比如写字,记笔记。“网络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内容丰富复杂,对比严肃的理论分析,大学生更愿意看轻松的娱乐新闻。网络本是个好东西,太依赖就会形成被动改造,技能退化。”第二是市场化。受到市场经济特点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容易急功近利,沉不下心。郑教授认为用手机拍课件虽然方便快捷,但他持不反对但也不提倡的态度。他表示,记录本身就是一个思考整理的过程,每个学生自己的归纳、思考和取舍,这是‘拍’不到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消化,“一拍即过”容易沦为缺乏意义的学习行为,体现不了学习的本质内涵。
    “人要有积累沉淀,学习要日积月累,因此每门课都应该要备笔记,通过在书上“写写划划”积累理论知识。如果等到踏入社会才通过实践摸索理论知识,年轻人将耗费更多的实践‘回炉’学习。这样,二三十年后国家的教育将在国际教育发展中吃大亏。”郑教授认真分析教育形势。作为大学生,我们无法选择时代背景,但要懂得静心踏实做学问,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据说,郑教授中学时期便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还坚持写了50年的日记,现在家里存放了55本日记本。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失去过去‘天之骄子’的光环,社会对大学生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多读书,多思考,自觉把握好机遇,将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笔记条理清晰,满满都是学术钻研的见证
    笔记记录的是读书期间点点滴滴的痕迹,每一页笔记下都书写着求学的一个片段,一个故事。从郑教授的笔记,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系统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那一段专注美好的求学岁月和纯净朴实的求学之心。当“拍课一族”越来越多,“手写笔记”却在大学课堂渐行渐远,我们应该反思,曾经奋笔疾书的课堂和求学初心,如今都去哪了?匆匆四年,莫拍了笔记,丢了课堂和那个认真的你。
(本报记者:窦达萍 周紫燕 编辑:王静仪 摄影:陈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