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暨南大学读的本科,在中山大学读的研究生,她热爱增城学院。
她,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三等奖(民办高校第一名)的获得者。
她喜欢课上与学生是师生,课下与学生是朋友。
她说,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当一名老师。
就像很多同学说的那样:“杨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分享是快乐,育人是责任
杨粤青老师在大学时期学的是商务英语,与她现在所教的课程相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老师觉得其中最大的乐趣是可以跟别人分享,精神从课堂而来,哪怕很累,只要跟同学们交流就会让人感觉精神抖擞。杨老师认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教学会更显自信些。她还在校开设BEC口语培训班、专升本培训班、语音语调培训班,培训的整体效果都不错。通过培训,可以发现我们2B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培养出不逊于其他学校口语能力强的人才。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杨老师说,上课除了传授课堂的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人生道理。她引用中大一位教授的话:“一个成功的课堂,70%是课本知识,还有30%人生道理的分享、课外知识的补充,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老师还可以是朋友的角色,但上课还是应树立威严的一面,这种威严不是板着脸,而是敬畏。
资历和角色相融,科研与教学并重
角色的转变,会带动上课的模式的改变。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杨老师要求很严格,特别是课上考勤。但随着教学资历的越来越高,她更注重在课堂上的轻松氛围。杨老师说:“学生关注的眼神让我很安慰,看到他们enjoy这个课堂很开心,所以我自己讲课也会充满激情。”
提到现在很多老师都注重科研不注重教学,杨老师说这种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公立大学,因为评价体系的标准很大一部分是一个老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而其职称、晋升还有工资报酬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直接促使老师们更加偏向于科研而忽视教学。教师应以教为本,但研究也很重要,没有研究,视野就会比较狭隘,这样也是不利于教学的。教学非课本教学那么简单,要想有改进,就需要研究,研究反过来为教学服务,做了实验,才会有论文总结,所以科研和教学一样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不打无准备的仗,总结思考有进步
说到这次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比赛的前期准备,杨老师说比赛应该是备无患,好士兵不打无准备的仗。她比赛前思考了一般外语类课程的教学框架和活动设计等,并向几位教授请教了综合英语类的说课方法,也观看了全国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视频,总结了他们的优点、思考了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杨老师的英语课堂一般应“以学生为中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这些也是平时在课堂上已经采用了的很有效的方法。
杨老师是一个很注重演讲的老师,她认为演讲能力很重要,在就职、面试、比赛中都会遇到这个环节。成功的演讲首先要求演讲者要有个人自信,这是个人魅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展示的途径;再者是练习,这是实际的提高。
心存感激,感触良多
研究生毕业就开始在增院工作,迄今为止,已经有9周年的时间了。杨老师没有想过跳槽,不是要安于现状,不是悲观保守,而是心存感激。05年作为年轻老师获得年终优秀老师,这让杨老师当时颇为惊讶,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获得了外语系大部分老师的赞同和认可,很是感谢。外语系优秀老师很多,通过每一年的讲课比赛得到了锻炼,感谢外语系的培养。杨老师后来补充道:“我的进步还得益于听了很多其他老师的课,这让我进步很大,每个老师教学都有值得自己借鉴的方法,给了自己很大的感悟,我与开始工作时有天壤之别也是因为这个”。
让杨老师感触最深的是,增院的学生非常体贴、有礼貌,她从心底里喜欢学生。她评价一个学生非以成绩定论,而是综合考虑,注重学生的思想素养。让她颇感骄傲的是:课堂上的高出勤率。曾有学生给她递过小纸条,说老师上课的风格和负责任的态度让他们坚持留在课堂上。付出得到了认可,这让老师感动之余又总结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不能得过且过;要对学生负责,用心设计教案。学生很爱她,她也很爱学生。她说:做老师,要对得起学生。
杨老师在08年就被授予讲师称号,谈及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她希望3年到5年内,能够成为副教授。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做一个认真而负责的理想者,时刻心存感激,这就是杨老师最大的个性。
外语系杨粤青老师
(《华师增城学院报》张少芬 陈晓景/文 谭舒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