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学院“赛凯产品设计创新工作室”是我院经济系“广东省中小微企业网络创业孵化基地” (简称“孵化基地”)的一个子项目。“孵化基地”作为广东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由广州商学院与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共同建设,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培养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践能力,完善创业培训的政策指导、管理咨询、实训操作等服务,为大学生实现网络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6月18日,广东省首个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创新工作室在我院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学院院长杨文轩教授,副院长刘根正、冼德庆,院长助理张忠福,赛凯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军,经济系主任袁泽沛,艺术设计系主任林木森等出席了揭牌仪式。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和新平台,记者现场采访杨文轩院长、赛凯科技公司李军总经理。
剪彩仪式
院长杨文轩教授讲述学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举措
记:赛凯科技产品设计创新工作室是新型的校企合作形式,这种校企合作最大特点是什么?如何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杨:真实的平台、多学科融合、以创新创业为主线的学习是这种创新创业平台的主要特点。这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从课堂、到实践、再到社会有阶梯层次,是一个完全真实创业平台,运用真实的经营模式进行。过去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部分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或实践教学,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元参与的形式颠覆了过去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能够处于真实的创业平台中接受社会的挑战,从被动了解到主动分析市场需求,这对深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记:这种创新创业工作室如何体现多学科融合?
杨:创新工作室是真实的创业平台,而所有真实的经营环境不但需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其产品形象需要艺术设计,财务管理需要会计,经营合作需要法律,对外跨境交流需要外语等,真实的创业经营必须多学科融合。目前工作室中的团队都是由不同专业学生组合,实现平台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团队更符合现实的创业需要。
记:我们学校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杨: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学院正在分步走,目前是巩固发展原有的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接下来计划在校内筹建一个创新创业园,让学生、老师、企业共同加入,构建一种新模式和新平台,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特色,加入创新创业行列。这是学院一项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人才培养工程,值得师生期待。创新创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目前在学院的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已有经济系的学生以电子营销为创业方向,月收入上百万,这是一个在校生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
工作室设备
3D打印机
记:学生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进入创新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能得到学院和企业的哪些支持和指导?
李:年轻人头脑活跃,最重要是有创新精神,如当年的迈克·戴尔、乔布斯、比尔·盖茨等那种敢闯敢干精神。当然,谈到对学生的考核,必须是学校老师与企业共同商定。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较强意愿参与创新工作室合作开展协同培养,由赛凯科技公司牵头,现已有14家企业成立了企业家组织,不仅开展项目合作,同时将成立创业扶持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扶持和奖励广州商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企业家也将一对一开展项目指导和培训;同时,将企业优秀人才引入校园,与校内师资一起组成教师团队,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指导开展设计实践等形式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这些企业将在近期面向全校介绍企业现状及产品、优势领域等,组织海选,在大二或大三中选拔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团队。现在流行“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希望大学生能够在发挥传统行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多创新。
记:企业在这个创新创业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李:举个例子说,假如你身边的几个小伙伴具有创业想法和实干精神,可以组建一个公司,比如说要创建一个广东兼职网。实际上,建设网站成本低,但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商家。那么企业将以自身财力、社会关系、经营管理经验等帮助团队启动项目,但企业只是定期查看项目的财务和工作总结,指导团队更好地运营管理。也就是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业团队是经营主体者,企业只扮演扶助者。
记:投资创新创业团队,企业如何获利,并实现共赢?
李:企业与学校合作,保持沟通联系,一方面对于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与招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这种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盈利。企业并不是社会雷锋,不能只做公益,它必须保证盈利才能生存。如果企业所投资的学生创业团队具有较强的盈利优势,但需要新一轮投资才可以继续发展,那么企业会与团队约谈股份,企业通过占有股份得到盈利,这样企业就实现“公益”与“收益”双赢。企业的目标就是发现更多的创新人才,投资扶助更多的创新团队,对于企业而言,分散投资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赢利。
另外,作为企业老总,也需要多跟“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接触,虽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但能够启发思维,改变心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赛凯科技公司李军总经理(左)与刘根正副院长(右)交流
工作室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采写:王静仪 摄影: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