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一,汉族,美术学博士,曾在日本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论文收藏与收录于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日本重要科研机构,并在中日两国参与举办画展十余次。于2022年3月入职广州商学院,现担任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专任教师、艺术设计学院综合材料工作室指导教师。
彰显“游于艺”理念享受艺术创作之乐
“游于艺”是何天一老师指导学生的关键词,这也是他在担任综合材料工作室指导老师时一直贯彻的教学理念。“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游者,玩物适情之谓。”指的是以审美或游戏的态度对待事物,通过这种态度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谈到艺术创作时,他认为要将日常的所知所感融入艺术创作中,保持一种平常心乐在其中,便能达到“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的境界,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对于何天一老师来说,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件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一种契合个人情感体验、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创新思维的综合过程。因此,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审美特点融入创作当中,注重发掘学生创造力的潜力和可能性,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何天一老师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而不授、授而不问”的教育方式,而是注重与学生们多互动交流,倾听其所思、所想、所感,向他们分享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心得。他在教学工作中总是强调“我们的创造力源于个性,灵感源于观察力,而想象力则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何天一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于富有表现力的学生,他会鼓励他们尝试更多的风格和技巧;而对于比较内敛的学生,他会更为注重培养其创造力和素材积累能力。2022年下半年,因为疫情,“云”教学和“云”指导是何天一老师的主要工作方式。他坚持以线上的方式,召开指导会议,与学生分享理论知识,拓宽艺术视野。面对学生的提问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气氛融洽友好。在此期间,他尽其所能地帮助、鼓励身处困难的学生,向他们传递正能量。
在何天一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发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契合的创作思路,从而更有激情地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与学生深入交流,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识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掘自己的创意和潜能,创作出更加综合、多元和开放的艺术作品。2023年初,他与艺术设计学院李安娜副教授在综合材料工作室面向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开展“融会贯通工作坊”系列活动,在先导课中与学生分享当代艺术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们观看“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并指导学生参加美术馆组织的手账制作活动,引起热烈反响。此次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当代艺术,也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感通过手账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创作思维,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游于艺”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艺术创作的魅力,更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创作中展现自我。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在技术上的掌握,更要求学生在情感、思维和感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拓展学习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讲台背后,何天一老师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他还基于自身的留学背景和研究方向,注重把前沿的艺术理念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不辞辛苦地翻译外国文献,与学生分享最前沿的艺术设计动态和有关专业知识。他还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手段,更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何天一老师还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2022-2023学年开始,他在课堂之外组织了艺术沙龙——《非山之山——石头中所蕴含的精神山水与隐逸精神的起源》以及《综合材料表现中的形、色、质》。
在沙龙里,他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们分享涵盖绘画、文学、电影、建筑等方面的艺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了解不同的艺术文化,拓宽学习视野,还可以从这些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与讲授中,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握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教育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教师是肩负着教育使命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教师,何天一老师始终保持着“游于艺”教育理念,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坚信只要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让学生能够领略到更加真实、丰富和多彩的人生风景。
何天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