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国用餐俗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从而形成了“吃饭要留点”的传统习惯。这种现象在校园尤为突出。
第一种,空着饥肠辘辘的肚子进攻饭堂。但是走到门口,闻到剩饭剩菜的回收站的阵阵馊味,顿时饱了,胃口全无。但是理智告诉他们还是应该吃饭储存能量。结果还是给回收站再添馊味。第二种,她们喊着“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所以当男生们进行着“光盘行动”的时候,总有女生会坚持着“半盘行动”。第三种,他们将剩饭剩菜归结于外界的原因,例如饭菜难以下咽,饭堂卫生不佳。第四种,他们的消费观过于浪费。选择菜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需不需要这么多,只是凭一时的喜好。于是,吃不完的又是成为剩饭剩菜的归宿。但还是有让人欣慰的一种,他们自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是“光盘族”的一员。
总的来说,饭堂餐桌上的浪费现象较为严峻。“剩宴”的形成大多为客观外来的原因,当然少不了自身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的确,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奢侈、无度浪费,我们依然要养成俭以养德、俭以养性、俭以养身的文明习惯。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今针对“剩宴”现象,一盘不扫,何以扫天下?当我们把“剩饭剩菜”倒入回收桶时,不妨回忆起儿时摇头晃脑吟着的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文朴实,却字字道入心坎。
笔移至此,想起《1942》––一部让人不敢直视内心的电影。饥荒年代,吃饱是奢望,温饱是难题。有个画面一直忘不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伯,嘴唇苍白,有气无力地说“我看见狗吃人了”。也许有人会反驳,那是饥荒,而现在是和平、奔小康年代。那请问,谁能确保饥荒不会再有,就算饥荒不再有,难道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剩饭剩菜了吗?
如果我们都一起进行“光盘行动”,像改编的歌儿唱道:别剩饭,剩饭虽然在眼前,别剩菜,佳肴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飘香的饭堂。节约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我们要自觉做到勤俭节约,自觉抵制奢侈浪费,在校园形成“崇尚节约、摒弃浪费”的文化新风尚。
(《华师增城学院报》记者:叶诗雅 叶顺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