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赫,智能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工学博士,研究方向:智慧农业。2019年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其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州市基金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咨询项目等20余项。担任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Int J Agric & Biol Eng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相信土地的力量
夏天的蝉鸣总是更加聒噪,风吹动幼小的秧苗泛起层层碧色涟漪,掺杂着青草香和泥土味,轻轻拂过脸庞……这是邢赫记忆中最清晰的画面。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是赤脚踏入泥泞的田地,插出东倒西歪的秧苗,笨拙而困难地移动在田间的小孩,并不知道种地是什么,只知道扎人的稻秧会变出金黄色的稻穗,天马行空的世界里或许装不下宇宙的浩瀚,但总有一方稻田静静在风中摇曳。
“种地很累,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不用干这活儿了。不然一辈子都得这样。”经常在邢赫耳边响起的话再次被18岁的自己验证,由于对水稻种植这一领域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选择进入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从2009年到2019年,从本科到博士,长达10年的学习研究,邢赫成为了真正“一辈子种地”的新农人。在求学的过程中,邢赫一直深耕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相关研究,经常跟着自己的导师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驻扎在田间地头开展水稻播种实验。
水稻播种的第二季是7月份,广州盛夏的炙热像是要榨干最后一丝水分,时年70多岁的罗锡文院士仍会在40度的高温下,身体力行与他们一起挽起裤脚下田做实验。当太阳从头顶移动到山间,晚霞慢慢染红天际,机械轰鸣声渐渐远去,一天的实验也正式宣告结束,罗锡文院士会带着他们坐在田埂上吃盒饭,共同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低吟的蝉声与耳边的讨论声应和着。“那个时刻突然有和老师并肩作战的充实与满足,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邢赫说道。
土地不会骗人,永远会给出邢赫肯定的答案。时代的不断向前,种田种地的人口劳动力逐渐减少,用智能化机器去代替人力是不可抵挡的趋势。“我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出饱满的稻穗”。“田间实验室”是邢赫的第二个宿舍,农机成为他忠实的伙伴。为解决人工种植的局限性,攻破当时我国水稻播种的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欠缺,邢赫在罗锡文院士的指导下,将研究方向对准水稻种植的监控,把播种的质量好坏通过图像直观地显现出来,精准监测水稻生长情况,在提高水稻种植成活率的同时,完成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真正实现“让铁牛下田”,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科研和种地一样都需要韧劲
“吃饭是大事,农业为国之根本。”在博士后出站后,邢赫毅然选择了继续潜心钻研水稻种植相关的研究课题。对于他来说,种地是一件终身事业,无论是一百年、还是两百年人都需要吃饭,那么他愿意去做那个种田种地的人。时值广商计算机学科有智慧农业方向的人才需求,邢赫也有回广州继续开展科研工作的想法,由此一拍即合,他便与广商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科研是邢赫最大的兴趣,他将广商计算机的专业优势融入研究课题,针对智慧农业的重要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对于他人来讲长时间且高强度、高压力的科研工作状态是一条艰苦的路,对于邢赫来说是他的舒适区,他享受解决问题的挑战感和喜悦感。“做研究不需要灵感,最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才会有科研创新的动力。”邢赫解决科研问题有一种“死磕”精神,在他这里吃饭和睡觉都是可以被“进化”掉的。他经常性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在播种精度的检测中,因为播种机速度较高,用传统的图像难以捕捉到精准的信息,加之田里的光线和温度并不如实验室里的固定,室外光线、昼夜温度、时间风向都会影响机器调试,他积极尝试利用工业相机、智能算法等技术提取特征,在短短的两周内进行了几百次测试。“100次的实验有一次能成功,其实已经很开心了。”
2022年是邢赫进入广商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他申报三年的研究课题《动态气流对水稻气力式排种器精准与稳衡播种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课题不被获批才是常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个好的消息”。面对前两年的挫败,邢赫并没有气馁、没有内耗,他认为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在做研究上,而不是情绪。自然科学研究课题立项成功率每年大概只有16%-17%的比例,也就是1/7的概率,按照概率6-7年自己的项目书才会中,“我的课题才到第三年,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凭借一股子韧劲,每年邢赫都会就专家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持续地开展研究,把理论与技术更加完善化、完整化,为项目的申报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中不断地修改完善申报项目书,从段到句到字,甚至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细致地检查斟酌。“我大年三十还在修改课题,我孩子就在旁边陪着我,这一点也不夸张。”
正如田园生活是中国人骨子里对浪漫的追求,种地实际上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特别朴素的行为。邢赫表示,自己只是在做最小最朴素的事,自己的研究也只是农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个小问题,没有课题名称那么高大上,只希望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踩在泥土里才能种好地
“农业机械只停留在实验室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机器应用到田里。”理论不仅仅只停留在纸上,实践方能出真知。作为科技新农人下地解决问题是日常,项目期间,邢赫经常更换场景,带着机器到试验田里去实验,反复探究水稻气力式排种器需要改进的方面,记录机器的算法和播种的质量。邢赫认为教学也是如此,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才能充分“因地制宜”。处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成为一件简单的事,传统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早已不符合当下青年一代,引导学生发掘比单一灌输更有用。他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并且结合自己实践应用的算法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学不是说只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而是教给学生在实际当中要怎么去解决问题的思路。”邢赫认为,新旧技术的原理是相贯通的,应用领域不同产生的技术效果迥异,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科融合,分享自己在实际中怎么运用原理去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利用技术融合探索图像应用领域的边际,给学生埋下“问题导向、创新融合”的思考种子。“或许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经超出我们学生的认知,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做那扇窗口,带领他们了解新技术,冲破想象和创新的禁锢。”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邢赫探索出一条科研、教学交叉互融,互促共进的一体化道路,在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中诠释教书育人的内涵。“能够将学到的基础理论应用到实际,发挥出技术的价值,那么他就是关键性的技术人才。”课堂练习中,邢赫并不要求所有学生全程学习,而是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所以在邢赫的课上,总能看到学生踊跃提问的画面,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邢赫看来,科研是没有学历准入门槛的。“并不是硕士学历、博士学历才有搞科研的资格,本科生也可以。”他成立了农业智能实验室,希望将做科研这件看似很遥远的事拉进学生的生活里,鼓励学生把科研实训项目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融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本学科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实现教育教学反哺科学研究。邢赫会带着学生回到自己的母校华南农业大学,去体验机器下地实验,真正地种一棵水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疑问现场解答,把课堂悄然搬进了稻田。邢赫的学生团队氛围总是轻松自然的,团队学生钟鹏讲道:“邢赫老师既是日常生活中一起吃饭聊家常的朋友,亦是科研道路上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种子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赤诚的水稻,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只需要经历一季,涌出生命厚实,大自然从不需要被干预,认真播种就会有收获。邢赫始终坚守属于他的土地,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他的耕耘,就这样悄悄地,却又深刻地,扎根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稻田里。
邢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