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四楼会议室召开“发展咨询委员会”2025年第八次会议,深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改革设想,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领导、“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我校名誉校长、“发展咨询委员会”主席李晓教授主持。
经济学院汇报了学院在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学分制改革方面的探索情况。学院秉承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展开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将考证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AI+专业方向组选课、校企共建课程、个性化课程等模块,构建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下一步,学院将着力建构专业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弹性学制),增加专业选修课、个性化课程、特色课程供给(柔性学习),推动国贸专业进行专业认证,打造多维度个性化学习平台。
管理学院以“问题驱动、项目牵引、实践落地”为主线,全面介绍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了“英才虚拟班”实化、人工智能融合深化、教学管理机制优化等学分制改革设想。学院通过积极推进专业调整与转型升级、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个性化能力、拓展实践化教学平台,强化校内外一体化育人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改革,持续优化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构建长效机制,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聚焦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立足现有培养基础和个性化培养现状,构建了“平台基础+专业模块+个性发展”的培养方案,积极引入AI融合课程与微专业建设,强化模块化教学与自主方向选择,梳理了弹性学制、学分置换、强化实践等学分制改革设想。为保障方案落地,学院实施“三导师制”,建设个性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以企业实践项目为牵引,搭建实战场景,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方法与评价指标,全面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
法学院围绕优化课程体系、办好“英才虚拟班”、设立“东湖法治人才班”、开设微专业、提高法考通过率等五个方面汇报了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通过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法考、考研、考公通过率。就学分制改革,学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学分制改革策略,采取分步实施、分步推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实践课程,动态调整学制与学习年限,实施选课制和学分互认制,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更灵活的制度保障。
在研讨环节,与会委员对进一步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是构建“产业需求导向—人才定制培养—就业精准输送”的闭环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供给与黄埔区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二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强化教学、教师、管理等保障机制,搭建线上课程与个性化课程平台,实现资源多元及个性化匹配;三是强化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拓展国内外合作,引入国际化师资,以国际化视野推动人才培育创新升级。
李晓教授充分肯定了四个学院所做的努力,认为系统总结了学院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改革设想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深刻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他也从更高标准和更优结构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为后续改革部署划出重点、绘制清晰“路线图”。他指出,本次会议旨在凝聚共识,锚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化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分制教学改革路径,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人才和智力支撑。各学院要加强横向、纵向交流,继续发挥学院特色优势,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强化改革驱动,增强学院整体实力。
李晓教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兴趣、发掘天赋,而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机器人,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打破“标准化生产”的惯性思维,实施学分制改革要主动适应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他要求,全校上下要高度认识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学分制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做到“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在改革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改促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运行机制;要紧扣广商学生特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要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打造更加高效、个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法商融合、AI新技术、数字经济的建设路径,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李晓教授讲话

学院汇报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