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4楼会议室召开“发展咨询委员会”2025年第三次会议,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学校领导、“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我校名誉校长、“发展咨询委员会”主席李晓教授主持。
会上,学校副校长熊建文教授从目标背景、具体举措、保障措施等方面分享了我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方案。他表示,学校将通过AI+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学生素养、管理服务、学习环境七大举措,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强化领导、资源、技术、制度、宣传五大保障措施,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把人工智能的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到2027年,建成一批广商特色的人工智能+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和数智化教学资源,广商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显著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数智化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各二级学院围绕“AI背景下专业发展的思考”这一主题,就AI时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培训、智慧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分别作了专业建设工作汇报,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的创新实践和深入思考,对借助AI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计和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创新的想法。汇报人结合本学院专业教学实践,探讨AI如何赋能课程体系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在教师团队方面,思考如何借助AI构建教师核心能力矩阵,提升教师数智素养;在AI+智慧课程建设中,研究如何利用AI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李晓教授高度肯定了各学院积极探索AI时代下专业发展思路以及实现路径,认为各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充分展现了集体智慧与务实创新的精神。他指出,此次汇报不仅是各学院首次系统化展示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更体现了团队协作的深度与广度。
李晓教授强调,各学院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调整,重点结合AI技术发展趋势及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对现有课程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化核心课程改革,增设与AI、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相关的新课程;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结合AI应用场景进行创新,夯实教学基础,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升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要严格考核机制,重点评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创新性及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确保改革“真抓实干”,逐步构建适应AI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李晓教授讲话
熊建文教授汇报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