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安泰·问政”系列论坛第48期在线上顺利召开。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广州商学院名誉校长李晓教授受邀出席论坛,并围绕“国际金融多事之秋与中国的应对”论坛主题作题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主旨发言。
会上,李晓首先介绍到,人民币国际化在经历“快速发展-陷入低谷-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后,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程度总体延续增长态势。人民币更加全面地发挥国际职能,并形成了覆盖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各具特色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然而,人民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不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失衡、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思路逻辑未得到及时的反思与调整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李晓特别指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中,必须要重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成本与风险、路径及其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关系,四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解答。 从大国货币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首先,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不仅有利益,更有权力,货币权力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性权力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性权力,不能忽视货币的权力特征与政治内涵;其次,历史经验说明,任何时代的国际或区域货币体系均可视作层级系统,框架内货币分为顶级货币、主要货币和初级货币三种,成功的货币崛起都是在同在位货币的竞争而非脱钩中实现的;再次,货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早期会带来可观收益,随之而来的负担和责任也越来越大;最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不能本末倒置,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和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来实现。 基于上述事实与经验,李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应该是在美元体系当中发挥出符合中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国际货币功能,其核心问题在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与发展;第二,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金融革命”,其结果是通过金融市场的发达利用他人的资金(源)谋求可持续性崛起;第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货币史当中,政府推动的货币国际化,或者说“有管理的货币国际化”获得成功的经验十分有限;第四,需要关注人民币通过其他大国货币在市场规则、制度以及政治上的协调;第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市场功能和政治协调的区域分工合作。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李晓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围绕人民币国际投资职能的持续深化、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应对结构性失衡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李晓针对两位与谈教授以及线上观众的提问给予了精彩解答。论坛获得热烈反响!
李晓教授作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