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校庆专题】一起成长的15年:访原学院常务副院长黄裕胜教授

  编者按:光阴荏苒,岁月如歌,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广州商学院即将迎来15周年校庆。十五年来,从广东省第一所独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到如今的广东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成的普通本科高校——广州商学院,学院一直担当广东民办高校教育先试先行的探路者。当年的教职员工,如今已是学院教学管理的中流砥柱;昔日的莘莘学子,现已成为服务社会的栋梁人才。十五年,我们携手走过,回忆那些尽情飞扬在这片教育沃土中的青春与激情;十五年,我们一起成长,感怀伴随母校砥砺前行带来那份熠熠生辉的坚毅与成熟。让我们透过这些可敬可爱的建校参与者、老教职工、校友、教师、学生的成长故事,见证母校的发展,向15周年校庆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人物档案: 黄裕胜,教授,196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98年受校领导派遣,参与增城学院筹建工作,1999年负责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000年任学院副院长,2001年起任常务副院长,2002年兼任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学院董事会顾问。其《改革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实行委托培养人才合同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文章先后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带领的团队在教学管理科学化实验、课程建设两方面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他还参与了一项教学管理项目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华南师大“先进工作者”,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招生工作个人”等。
  校庆祝福:坚持以特色、质量取胜,更上一层楼。
 
强强联手,打响广东新机制二级学院头炮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需要有心人的推动,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康大工业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联合办学便是一次审时度势的产物,双方强强联手,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联合办学、“企业家和教育家联盟”的路子,创办了广东省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广州商学院(原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康大公司作为投资方,在学院创办前四年,共投入1亿多元资金,用于基建和教学仪器设备的备置,建造成1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用于教学楼和生活用房,学生公寓可容纳4000多学生,教育教学固定资产达1千万元以上,拥有一大批供教学用的电脑、语音室、多媒体课室,用于外语教学用的校园有线、无线广播电台及部分基础实验室,以及打造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场地等,基本满足了当时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华南师大作为管理方,有效地进行了学院领导班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建设。多渠道招聘老师,一部分教师由华师大派出;一部分则从华师大刚刚退休,身体健康的教授、副教授中聘请;其他则从全国各高等学校招聘优秀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建成了一支238人的教师队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85人,占35.7%,中级职称的66人,占27.7%,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在教学软件、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利用各种优秀资源,修订了增城学院各专业第一套培养方案,并于2000年编辑出版了我院首本《教学指导书》,杨文轩院长亲自为该书作序,并编制出版了增城学院管理规章制度和《增城学院学生手册》。为满足学院教育管理需要,华师大与康大公司成立了学院董事会,作为学院办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成立党委会,隶属华南师大党委领导,是二级党委,首位党委书记由黄裕胜同志兼任。
 
深化改革,办出学院特色style
  在办学初期,紧抓教学领域的改革,坚持教学管理与华师大(本科部分)实行“五统一”即我院专科与华师大原办专科“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含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学要求、考试标准、毕业证书”等五个方面统一。在专业设置上,结合广东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来开设专业,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法学、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会计(含国际会计专业)等。实践证明,这些专业非常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其大多数专业已发展成为后来的本科专业。
  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导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集中精力抓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一方面是改革教学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教学和实践时数。例如,把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总目标分解为学生须掌握的四项内容,教学过程则采取逐次内容过关的方法,使学生分段学习,效果显著。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要“一生多证”,以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认真进行教学规范和建设。在总结2000年编制的《教学指导书》基础上,组织各专业教师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有关文件精神,2002年研究修订了学院各专业(专科和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编制了新的培养方案及第二本《教学指导书》;为了使各专业所有课程都有明确、规范的要求,2002年又组织各课程编写教学大纲;为加强学院所有的实验室、多媒体课室、语音室、校园网的规范管理,制订了相关的职责要求。
  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院沿用了华师大的优良传统,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认真地建立、健全了各级学生的党、团组织,修订完善了学生工作管理文件。
 
初展锋芒,办学成绩可喜可贺
  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有效地办出了学院的深度和力度,大力促进了学院的迅速发展,走出了学院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色。在华师大行政、党委和学院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办学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学院已初步建立起一支适合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师资队伍;拥有一套较完整的教学文件;校园环境较为美化,师生感到有了个“家”;学生德、智、体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独步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在专业能力方面,各专业均有自己的特点,努力实施“一生多证”,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已有70%的学生考取了导游证。99级有350名毕业生参加了“专升本”考试,有77名被各本科院校录取。由于办学过程突出了特色,重视了质量,强调了能力,99级毕业生深受各用人单位欢迎,澳门和记电讯公司一次性就录取了99级计算机和英语专业40多名学生。2000级非英语专业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占91.3%;2002级本科英语专业86名学生2004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就达93.02%。
  办学层次不断提高。2002年,我院开始招收了法学、计算机应用、教育技三个本科专业,这是广东省民办高校率先开始本科教育的,也意味着我院办学层次开始由专科向本科发展。至此,我院经过四年努力,在华师大党政和学院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终于走过了从专业院校到本科独立学院的过程。今年学院又转设为“广州商学院”。黄院长坦言,这十五年,真的是一日千里,学院快速前进,种种佳绩可喜可贺。
 
尽心尽责,见证“第二母校”美丽成长
  1999到学院工作时,“这里没人没物,没学生,没计划。四月份我第一次来学院的时候,A栋教学楼只有三层,但是郭董说能保证在开学之前完成教学建设。于是到了九月份招生的时候,用了半年的时间AA栋教学楼建到了现在的6层,第一栋学生宿舍也起好了。郭董非常高速度地按照计划完成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在硬件措施努力更进的时候,如何把关教师队伍的质量便成了关键问题,为此,黄院长请华师大人事处一些干部和一些教授、副教授成立了一个评审小组。通过一个个的试讲,来审核教师教学资格和水平。
  为了检验老师的学习成果,黄院长基本上每天都会在课室里听老师讲课。窗口前、后排座经常可以看到黄院长的身影,“当院长不听老师的课不行,看自己招聘的老师行不行主要就是听老师的课。而且每次听课的时候不会事先告诉老师,通常是在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进教室坐着,经常弄得老师很惊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的。通常老师准备得好的时候,见到我就依然从容,淡定;但是准备不充分的话,见到我就会很紧张。”黄院长笑言。课室也成为了黄院长最多回忆的地方。
  在黄院长的眼里,那段艰苦的日子却是十分充实。在学院工作的五年里,跑过小东湖边泥泞的小路,感受过教学楼前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体会过学院学生盎然的运动精神,“广州商学院是我的第二个母校”。平白的言语间是一份浓厚却不轻易说开的“母校情怀”。
  在学院15周年校庆之际,黄院长衷心祝愿:“广州商学院坚持以特色、质量取胜,更上一层楼!”
黄裕胜教授
 
(本报记者:陈婷婷 陈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