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颁布实施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07/t20160718_272156.html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一、《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优良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是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兴旺的基石。在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学术风气,造成了极为负面的社会影响。为此,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很多高校制定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规定,严肃查处和曝光了一批不端行为案件。对待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及各高校的态度历来是明确的,就是“零容忍”。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调查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同高校处理标准差别较大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为了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我部起草了本办法。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体现了我们对于依法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更加重视。
二、针对的对象是谁?
  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何谓学术不端行为?
  经调查,确认被举报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四、什么情况属于情节严重?
  (一)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利益交换的;
  (三)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有组织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五)多次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六)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
五、如何举报?
  一般应当以书面方式实名提出,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有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实;
  (三)有客观的证据材料或者查证线索。       
  以匿名方式举报,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或者线索明确的,高等学校应当视情况予以受理。       
  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
六、处理原则是什么?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七、由哪个部门受理?
  高等学校应当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受理社会组织、个人对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岗位或者指定专人,负责学术诚信和不端行为举报相关事宜的咨询、受理、调查等工作。
八、认定之后,如何处理?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四)辞退或解聘;  
  (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同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获得有关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等利益的,学校应当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