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欧婷婷依托敦煌学的研究背景,选取“末技偏功”在中国的兴盛为主题作了汇报交流。她通过考察词、章回小说的形成来评价佛教本土化的“买椟还珠”现象。汇报以梁代《高僧传》为个案,分析了《高僧传》所确立的价值坐标,再从曲子词的形成入手,探究胡夷里巷之曲如何走进庙会佛曲和唐代宫廷成为法曲,进而上升到对词体最终生成的过程以及如何发展成雅俗的探究。在分析了曲子词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之后,对章回小说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高僧数量的减少与质量下降可能是造成“买椟还珠”式佛教本土化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对广大俗众的信佛现象和心理的分析,了解到佛教弘法中的诵经和唱导这些“末枝偏功”对于中国文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词的发展“兴也音乐、亡也音乐”,而小说的发展使得俗文学生生不息。
与会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开展了研讨。许敏云认为,报告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比如和尚用俗曲来讲经传教的过程就很类似于老师在课堂上将深奥的、理论的东西用比较通俗的例子或者语言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大众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法得到了弘扬,但是精华的东西也可能已经丢了,大众只吸收到一些粗浅的知识。同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一些学理性的东还是不能丢,不能一味强调有趣,为取悦学生而降低要求。沈玉华认为,曲艺和唱颂佛经可以说是一脉同源,早期和尚弘法就是用不同的谱子来唱经。李春燕表示,从《诗经》到章回体小说,“诗歌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展的时间很长,对于后期文学样式的发展形成了铺垫,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有“根”的,是一脉相承的。
余九林指出,“敦煌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已逐步成为一门显学。他对如何形成论文以及论文框架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相东从佛法“买椟还珠”式的传播当中体会到,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播和课堂教学过程有时候形式感太强,可能会丢掉核心。他认为语言艺术博大精深,古诗词研究既深奥又有趣,要多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做一些考究性的研究。
权麟春鼓励大家要多发论文,在专注教学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读书,最后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指出,博雅教研室的工作要在“美”上面下功夫,争取做到发现美,弘扬美,追求美。
欧婷婷作汇报交流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