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外国语学院召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

      为深刻认识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开掘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外国语学院本学期开展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1月1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室召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会议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袁鑫主持,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程瑜瑜、张雅敏、李晶、李望华、周昳旸五位老师向全体教师分享开展课程思政的经验。程瑜瑜老师介绍如何在《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过程中将 value扩展为Civility、Harmony、Equality、Friendship and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并通过价值引导将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张雅敏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认知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思辨性问题引入思政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李晶教授通过立足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跨文化比较,让学生明白灿烂的日本文化背后是灿烂的中国文化,日本古典文学的支撑是中国文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李望华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引入时政实例,用批判性思维解析课文背景;周昳旸老师则是在国贸课程中,通过贸易规则和文化引入诚信、法治等理念,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袁鑫副院长带领全院教师仔细研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纲要》的精神、核心内容和《外国语语言文学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回答“什么是课程思政”“什么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以及“如何教课程思政”三个基本问题。他指出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习近平主席的隐喻“把盐放入汤里”就要求课程思政融入教学需要“融入点”和“提升点”。然后,他把《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思政内容总结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的“家国情怀”,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文化素养、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这与外语专业的《国标》提出的“中国情怀”是相同的,也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而《国标》提出的“国际视野”也是外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特色点。他重点分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提出的“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就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观点,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就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提升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就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见社会、见国家、见世界、见自己”,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使教育更富格局。最后他从途径、方法和策略三个层面分享了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

本次研讨会对于外国语学院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初步系统的总结,有案例、有分析、有理论,对于下一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晶教授分享经验 周昳旸老师分享心得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