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史蒂芬·布劳尔做客“青年教师沙龙” 深度剖析“一带一路”的共赢逻辑与文明底色

11月14日下午,我校成功举办青年教师沙龙第3期活动。本次活动以“全球合作与文明对话”为核心,邀请来自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蒂芬·布劳尔(Stephen Brawer)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与现场师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欧合作、人类独特性及经济本质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搭建了跨文化交流与学术探索的优质平台。

我校周鹏副校长、张燕校长助理代表广州商学院会见了史蒂芬·布劳尔教授,并赠送礼物以表最诚挚的欢迎。国际学院老师孙尧主持本次活动。

在主题研讨环节,史蒂芬·布劳尔教授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意义。他指出,该倡议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为核心,致力于连接全球主要人口分布区,推动各国互联互通与共同发展。史蒂芬·布劳尔指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助力8亿人摆脱极端贫困,其秉持的“共同福祉”理念不仅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更注重通过实体经济进步推动全人类生活水平提升,这与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形成鲜明区别。

谈及中欧合作现状,史蒂芬·布劳尔分析住处,欧洲部分国家因媒体信息封闭与认知偏差,对“一带一路”存在误解,形成“想与中国通商却不愿深度合作”的矛盾心态。与此同时,中国在绿色技术、聚变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欧洲正逐步认可中国的经济引领地位。在回应现场教师提出的“中国对外投资的风险与回报”的问题,他指出,基础设施建设虽短期回报有限,但能为各国奠定长期发展的基础,这正是“一带一路”超越零和博弈、追求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师生的热烈讨论。现场师生提出“理性合作”“工具使用”等观点,史蒂芬·布劳尔进一步补充,创造力与同理心才是人类文明进阶的核心驱动力。人类凭借创新思维开凿运河、研发聚变技术,同时以同理心尊重不同国家发展诉求,这与“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文明互鉴理念高度契合。

史蒂芬·布劳尔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上述特质的重要载体。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与“和而不同”理念,《易经》蕴含的宇宙观与创新思维,共同塑造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这种文化基因使得中国能够提出兼顾全球利益的发展倡议,而这在崇尚“丛林法则”的西方思维中则难以萌发。

在比较中西方经济模式时,史蒂芬·布劳尔教授指出,中国通过“中央政府引导+私人投资”的模式,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筑牢根基;而欧洲部分国家因过度关注金融资本与短期利益,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呈现疲软态势。通过研讨,现场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对外援助与基础设施建设虽不追求短期盈利,却能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贸易流通,实现“我好你也好”的共赢格局,这正是对传统经济思维的突破。

互动环节中,师生积极参与、踊跃提问。有教师分享了自身克服腼腆、公开发言的经历,并询问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政策的真实看法;也有师生围绕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等话题与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史蒂芬·布劳尔建议,青年教师应跳出专业局限,定期开展跨领域研讨,精读中外经典著作,将创造性思维与同理心融入教学与科研,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人文素养的人才。

本期青年教师沙龙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学术思辨,使现场师生对“一带一路”的深层价值、中西方文明差异及人类发展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大家表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秉持创新思维与开放心态,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与发展理念,为促进文明互鉴、加强全球合作贡献力量。

品宣朱楚云13.JPG

赠送礼物

品宣朱楚云23.JPG

史蒂芬·布劳尔教授授课

品宣朱楚云22.JPG

培训现场

品宣朱楚云31.JPG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