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商务英语学术沙龙第68期】学术研究•经验感性•理论感性——从《习主席谈治国理政》英译本的若干问题谈起

近日,第68期商务英语学术沙龙在外国语学院第二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研讨主题是“学术研究•经验感性•理论感性——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的若干问题谈起”。沙龙由学科带头人曾利沙教授主持,商务英语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沙龙。
  曾利沙教授先了解大家对于提前发放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部分的官方译文和研究论文的看法、发现了哪些问题。
  曾利沙教授讲解了经验感性、实践理性、理论感性几个核心概念。1.“经验感性”是指实践主体根据实践客体的属性特点,为符合主体的需要而对客体的属性加以改造(变)而得出的带有经验规则性的认识。其特点为,认识上只涉及具体性和个别性事物的现象,在表述上尚未形成理论概念的本质认识。2.“实践理性”是指对实践客体的抽象性和一般性的认识。其特点为,认识上上升到普遍性和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并且在表述上已形成理论概念化或命题归纳性表征。3.“理论感性”是指主体需求作用于实践客体的理性具体或思维的具体(即理论概念导引下的认识)认识。其特点为,认识上将对个别客体的具体表现或现象特点通过思维运作将其推演到众多类似的个体之上,从而形成一般或普遍性的规律认识。
  从基本概念出发,指出论文中涉及的一些翻译理念和提出的翻译方法有经验感性之嫌。虽然看上去有条理、有套路、有见解,但仔细推敲下似乎仅限于经验感性的抒发,也即经验之谈,缺乏致关重要的理论依据陈述与归纳。除此关键要素的缺乏之外,其经验性的翻译操作方式是否真正为最佳也很值得商讨。而在学术领域,一切的对话、讨论及辩论还有实践,都应建立在理论依据之下。这也正如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仅限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至关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也即背后的理论理据是什么。曾利沙教授进一步引申到翻译实践报告写作指导问题,很多情况下这类指导已变为年复一年地在老生常谈的方法,如增译、减译、归化、异化等。但真正核心的以及最重要的、互联网上没有的、属于老师传道解惑范畴的,应该是这些方法的每一次利用、每一个环境下的利用,它们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只有阐明了这些,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从而进行主动创造,举一反三,进行由下至上的主动选择各种翻译策略。
  不同环境下的翻译,需要针对性地提出此环境下进行翻译时可依据之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引下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翻译。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著作,正是属于这样的某一特定环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收集的习主席言语极具风格、特色鲜明;引经据典、隽语连连。对其进行翻译,一方面需要深研领导人大量使用这类语言时其所看重的这类语言本身具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还需传达出领导人在引用这类言语时所展示出来的气势(如会上所分析的一些翻译则丢失了这一重要特点),同时还要兼顾外国读者,特别是由以往更多的是中国专家型读者向普罗大众读者转变,要让他们看得懂、愿意看。因此,针对这样的特征,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翻译理论,从而指导人们对此类文字做出最佳的翻译。曾利沙教授介绍了指导这类翻译的较好的理论模板,其大致来说可以归纳为:美感及醒目。与此同时,理论本身也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并进行范畴化的拓展、模块化的研究与建构,实现研究理论与经验模块统一,中西理论的整合,以及多维视角的探索等。
  正如中国著名企业家任正非所说的那样:“未来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我们一定要跟这些公司共同确立信息未来的思想结构是什么,理论结构是什么,系统结构是什么,我们怎么来共建,为世界提供服务,我们只是想共同来创建这个世界。”而从科学发展观看,翻译学理论研究者也需要明确“有待于共建的普遍意义的翻译学的思想结构是什么,理论结构是什么,范畴结构是什么,系统结构是什么,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存在哪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应如何有效解决”,“我们(翻译学理论研究者)(也是)只想共同创建翻译学理论系,拓展新的研究范畴增长点,能让更多中青年翻译研究者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展开可继承、可深化、可拓展的开放性译学理论范畴体系的多维视角探索”。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包括翻译工作实践者在内的实践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在内的理论研究者共同的努力方向。
沙龙现场